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郑江淮:创新驱动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假说与检验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11-06 13:47:00 编辑:

郑江淮: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首页上看到了院长致辞,写的非常好,我稍微提炼了一下:“四个面向”与“三个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力于求解数字化、绿色化、均衡化发展新问题,立足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发展之路。这“三个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概念有了很大创新,衷心祝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早日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经济学院,成为真正的双一流。

我今天向大家报告的文章是一篇文章里面的主要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我把这个文章的主要观点给大家汇报一下。

相对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现在创新发展阶段有什么不一样。以后的工业化发展典型事实包括相关理论假说都非常熟悉,主要是城市化,相关理论假说主要是劳动力城乡转移,在区域层面说有产品发现假说,产品空间在各个地区都呈现出产品复杂度的持续上升,各个区域增长都会在这个里面收敛。产品复杂度提升方面主要是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还有一个重要机制是地区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生产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外部经济。对于创新发展,如果要给出一个比较主流的判断,那么是从2012年十八大开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区域发展中也有很大表述变化,以前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现在说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表述的是要坚持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这些表述的变化是基于中国创新发展和区域发展重大变化作出的判断和未来的展望。从这些文字上看,我们还看不出创新驱动阶段区域性发展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以长三角制造业和发明创新集聚情况为主进行研究,只要某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占比相对这个地区平均水平之上,我们就视为大于1。对于发明专利结构是这样算的,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一般大家不是非常重视,实际上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在制造业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创新,而且这个创新在产品种类上需要强调。在制造业中只有部分行业会经常申请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大部分制造业是不需要的,只要申请发明专利,比较少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更多以材料、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中间品加工制造业,我们把这个定义清楚,很明显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双集聚的地区由点到面的多中心化发展态势。发明专利集聚从东到西,从上海到安徽,在西部南北散开,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如果仅仅从制造业集聚来看,在长三角核心区里面仅仅以制造业为主,发明专利相对比较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高于地区平均水平,这些制造业更多是面向最终品的行业,这些制造业在这个地区逐步呈现收缩,从面到线。“双无”集聚行业从分化到固化。如果把创新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作为重要动力表现,这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事实,中心区域扩大,外围区域产业多元化。这是比较初步的判断。我们还用了一个指标,每一大类技术里面的小类的地区分布不同,一个大类技术一般会对应一些行业,而且对应的行业一般是三面或者四面行业,在一些行业中的技术来源分布就可以看到,各占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区域技术互补,某一大类或者某一类行业技术来源更多来源于不同城市,来源于不同省份,无论是按照时间轴还是按照人均GDP全国地级市层面上所有人均GDP数据来看,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在某一个发展水平的时候中国产品技术来源地区结构发生了一次转换,从地区间技术竞争到地区技术互补,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地区走的非常快,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现在还处在焦灼状态,如果跟人均GDP发展水平相对应,未来十多年中西部地区应该也会呈现出结构转换态势。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基于这两个典型事实我们能提出什么假说?在工业阶段,技术来源都是引进、吸收、模仿,最多是消化、吸收、再创新,那个时候通常称之为产品发现过程,产品发现过程主要是以企业家在有效市场下或者在高质量营商环境下,如果一个产品有了生产能力,会迅速进入到现代部门里面所有其他行业的产品。

到了创新阶段,这个行业在技术上已经到了技术前沿,用现在比较经典的说法,我们先看产品是什么含义,现在有很多研究,认为产品是很多市场技术的组合,而且产品创新更多是技术创新,不同类型的技术成分在不断重新组合,而且这个过程中技术成分可能来源于不同行业,或者来源于不同专业。如果从技术组合角度来看,你的竞争优势不再是把要素转变为最终产品,而是把深层次的知识储备转换成新的产品中来,国家国民财富总量增长更多是由专业科学和技术知识组合发展带来的增长,这样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技术发现的过程,如果看成一个技术发现过程,技术的来源在现实当中不仅仅是来源于企业,更多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方一起共同实现技术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还是到未来,都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趋势,大学创新变得更加“企业化”,从技术咨询到研发外包到合作研发,产业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大学创新支撑了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全社会培养了大量发明人才,也通过科技型创新带来了发明人才的广泛创新创业和就业效应。大企业创新“大学化”,大企业办了更多研发机构,而且研究更多从工艺改善到应用创新,到基础研究,大学和大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同步。如果有这一批大企业能够创造独立的研发活动,就成为技术吸收能力、人才吸纳与人才溢价的最主要贡献者。中小企业创新“长尾分布”,更多面向大学和大企业创新的集聚和关联,这些集聚和关联来源于不同地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机制,这些大企业和大学的分布并不是在各个地区随机分布的,在各个地区都有一些禀赋,哪些地区更容易和大学、大企业形成关联,各个地区的发展和大学、大企业的分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后面还要进行验证。从发展过程来看,比较早的时期,大学越多的地区通常工艺创新相对比较发达,大学比较少的地区在早期发展阶段想跟大学获取工艺或者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成本是比较高的,这些地区更多是产品创新。当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大学少的地区企业产品创新,已经很有钱了,已经比较强大了,这个时候可以跨越或者不再受距离的限制,可以到更远的国家去进行合作研发,或者把自己的研发中心搬到更远的地方去,地区间的技术来源,从专利分布来看,地区越来越多元化。

产业创新地理多样性的格局形成,其中一个核心要素是发明人才。发明人才在地区间的重新配置,大学也好,大企业也好,各地区在新的技术兴起过程中和大学本来的分布并不天然一致,会有一个新匹配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某一个地区集聚下来,这个过程使得原来的工业化阶段产业普遍性发生变化,每个区域都有一、二、三产业,这种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就被冲淡,进入到各个地区间产业创新互补的发展阶段,每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规模经济可能还在,但是更多取决于这些地区的知识和技术路径的依赖性。我们怎么看最后增长的效应呢?不平衡发展是绝对的,现在虽然要协调发展,在创新阶段地区发展“多极化”可能是常态,不是简单的东西差别、南北差别,如果体制上和营商环境在全国都统一,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中心、多极化发展格局,我们发展阶段要求应该从产业政策变成创新政策,在创新政策中应该以人才政策为中心,从促进产业吸引到产业集聚,转向成促进技术集聚、人才流动的产业政策。技术前沿是动态的,而且技术和人才一定在地区间不断匹配,地区范围可能在一个省,可能在一个国家,可能在一个世界范围内,对于一个省来说没有最大范围的人才流动就没有区域科持续创新发展。

以上是我汇报的主要观点,谢谢大家!

(本文为速记实录,未经演讲者审核)

学术论坛
首页  |   学院简介  |   议程安排  |   报到须知  |   学科庆典  |   现场直播  |   媒体聚焦  |   致辞致贺

   CopyRight ©202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编:430074   电话:   邮箱: